导读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实施。面对这份献给人民的“新年贺礼”,我们应当如何去拥抱它?实施好民法典,将纸面上的法典转化为现实中活的法典,让民法典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法典精神真正扎根中国土壤,使其中所蕴含的平等意识、契约精神、诚信观念等直抵民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化作市场经济的自觉遵循,才是民法典更为深远的时代价值之所在。2021年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万众瞩目的民法典正式实施。“通过!”回望历史的瞬间——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民法典,举国欢腾。作为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的出台承载着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民法典是一部人民法典,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每一款条文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它的实施将深刻影响14亿中国人的生活。明法于心,守法于行。要让法典精神真正扎根中华文明广袤的沃土,民法典的编纂出台只是序曲,而实施好民法典、让民法典的每个条款都落地生根才是终极目标,才能真正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指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盼:“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2020年9月1日,山东省枣庄市公安局市中分局交通警察大队组织交警走进校园,通过不同形式宣传民法典知识。图为交警和建设路小学的学生在一起宣誓,争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图/视觉中国
民法典每一条款背后,都闪耀着“人民至上”的光芒,可以说,每个公民“从摇篮到坟墓”,都会受到这部法典的庇护和约束。在湖北省大冶市铜都国际小区,5名业主委员会委员齐聚一堂,人手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学习讨论。“近年来,群众普遍反映的业主委员会成立难,公共维修资金使用难,物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屡屡成为不少矛盾纠纷的源头。”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叶树华边仔细查阅法条,边在本子上做笔记。他表示,民法典对保障小区业主权利相关规定作出细化,法典实施后,将更好解决业主反映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新疆乌鲁木齐市,由全国人大代表法蒂玛组建的民法典百人志愿宣讲团,于2020年7月8日开展首场宣讲。“民法典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赋予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公民温情关怀。”法蒂玛是一名律师,她说,要通过宣讲婚姻家庭编的内容,引导这些乌孜别克族的妇女学好用好法典,让她们的婚姻、家庭在法律保障下获得长久幸福。翻开这部皇皇法典,共7编,1260条,10万余字。在庞大纷繁的法律体系中,它是如此以人为本,每一条款背后,都闪耀着“人民至上”的光芒。可以说,每个公民“从摇篮到坟墓”,都会受到这部民法典的庇护和约束。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从弘扬助人为乐、匡扶正义、见义勇为等精神的制度设计,到保护英雄烈士人格权益,建立诚信利益导向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等,民法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其中,以立法形式表达、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积极回应社会重大关切,对高空抛物坠物“零容忍”,完善责任认定规则;针对令人深恶痛绝的性骚扰问题,明确单位的合理预防和及时救济义务;助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开具“良方”清晰界定双方合法权益和责任义务等。新增的这些制度,彰显了法典的务实性和开放性,将更好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民法典将人格权相关法律规定单独成编,彰显了21世纪中国信息社会背景下人格权保护的特殊价值。直面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迅猛发展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民法典将个人信息、数据和虚拟财产保护等相关规则写入其中。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表示,民法典对于现代科技发展的回应,使其立于时代潮流的同时,也为中国民法典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冠肺炎疫情袭来,面对社会治理中的失衡现象,民法典完善与疫情防控相关的民事法律制度,筑牢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法治防线。这是一部“汇集众智”的法典。单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来,就先后7次公开征求意见,征集到各方面意见90余万条,即使在草案即将通过的最后关头,仍不遗余力全方位吸纳建议——2020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草案在充分听取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再次作了100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达40余处,力求达到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开门立法背后传递的是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上海市长宁区虹桥社区党委副书记朱国萍说,民法典自带“烟火气”,它取之于民,来源于人民群众这片最深厚的“土壤”,也必将用之于民、惠之于民。
从明确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到塑造多元市场主体制度,从切实加强对财产权的保护,到回应时代需求完善交易制度……民法典根植市场经济的沃土,所确立的调整经济关系的各项法律规范,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供给与法治保障。“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平等’二字重于千斤!”在青海省互助县工商业联合会主席阿生青看来,民法典确立平等保护物权的基本原则,意味着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能够受到平等保护,有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是最大的利好”。民法典还进一步强调诚信原则,强化合同信守规则,培育和弘扬市场主体“有约必守、违约必究”的契约精神,保障交易安全。通过塑造多元市场主体制度,民法典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热情。有恒产者有恒心。为切实加强对财产权的保护,民法典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相关规定进行完善,对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的续期问题加以明确,并新增规定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等。民法典还对担保物权制度作出创新规定,为建立统一的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登记制度留下空间。看到民法典中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有关规定,在外打工无法料理家里承包地的小刘感到特别高兴。他算了一笔账,根据民法典的新规定,自己可以选择将承包地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或向外面的公司流转。这样,不仅自己的收入增加了,闲置的土地也被赋予新的活力,能产生更多收益。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民法典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确立了惩罚性赔偿制度。内蒙古蒙牛乳业研发部经理史玉东对此深有感触:“民法典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有利于保留企业创新的‘火种’,让企业专注于科技创新,形成长期稳定的发展预期。”民法典还完善了市场交易制度,创立了一些新的交易机制。例如,在现行合同法规定的15种典型合同的基础上,民法典增加规定了保证合同、保理合同、物业服务合同、合伙合同4种典型合同,为民商事交易提供了行为指南。回应数字时代的消费需求,民法典完善电子合同的订立履行规则,为电子交易“立规矩”。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法典为线上经济交往提供了一套较完整的法律规则,将有效降低线上交易的制度性成本,助力电子商务等业态的发展。针对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其他社会痛点难点问题,民法典也作出回应:明确禁止高利放贷,维护金融安全和秩序;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乘客霸座、强抢方向盘等恶劣行为作出专门规定,为文明乘车秩序作出法律引导;规范格式条款合同,加大对弱势一方的保护……此外,民法典进一步限定了国家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的活动范围和行为界限,为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推进“放管服”改革提供法治支撑。申卫星表示,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成熟,法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将激发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无限创造力。
推进民法典实施,国家机关履职要树立“底线”意识,法定义务必须为,要自觉主动完成民法典时代的“当为”;要树立“边界”意识,法无授权不得为,不得违背民法典规定,随意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父母感染新冠肺炎进行隔离治疗,而导致脑瘫儿童死亡的悲剧,引发了社会对疫情期间“临时留守儿童”有效监护等问题的广泛关注。为了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民法典对有关国家机关提出了要求,规定因突发事件导致监护人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衣食无着或者生活困难的,民政部门可以采取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表示,该规定意味着民政部门要动用国家公权力积极主动地保障那些应受法律特别保护的弱势群体的利益。他说,这种需要国家公权力伸出援手的生活实例和现实场景在民法典的很多条款中都能看到。例如,规定公安机关应履行拾得遗失物保管返还职责、为被收养人办理户口登记职责、调查高空抛物责任人职责等。“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很多规定与有关国家机关直接相关,直接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江苏省律师协会副会长车捷表示,推进法典实施,国家机关履职要有“底线”意识,法定义务必须为,要自觉主动完成民法典时代的“当为”,同时也要有“边界”意识,法无授权不得为,不得违背民法典规定,随意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民法典颁布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头脑中应树立权利的观念、权利的意识。”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游劝荣表示,要把民法典作为衡量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倒逼行政执法部门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通过严格公正司法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引导全社会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习惯。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华表示,检察机关应处理好公权与私权的关系,客观公正履行刑事检察职责,厘清刑民案件界限,坚决防止以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纠纷,尤其要平等保护好各类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为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保障。
民法典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其实施是一次难得的推进契机。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里赞认为,公权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待民事主体的人身和财产权益,应当增强私权保护自觉,养成尊重私权、依法办事的习惯;在平视而非俯视中体现尊重,在双方意思自治中体现公平;在民法确定的制度框架内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法治的方式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实施民法典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需要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各环节环环相扣。实施好民法典,从立法到执法、司法,再到普法、理论研究等,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法与时转则治。”社会实践是法律的基础,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不能停歇。民法典颁布实施,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解决了民事法治建设的所有问题,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探索。作为立法工作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主任黄薇表示,下一步,将以民法典规定的制度和规则为基准,对与民法典有密切联系的法律规范进行梳理,区分不同情况,对相关立法修法工作进行统筹研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正确贯彻实施民法典的关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刘晓云表示,民商事案件的审理同人民群众权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人民法院要优化民事审判理念,准确使用好民法典,提高办案质量和司法公信力。“将每一起民事案件的审理活动作为民法典宣讲的实践课堂,推动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当务之急是尽快清理和研究制定相关司法解释。”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智提出,民法典实施后,要组织对民事法律规则适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妥善处理好民法典与此前颁行的民事单行法、司法解释的关系。在这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已经迈出步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2月3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最高人民法院已全面完成了591件司法解释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修改制定了第一批与民法典配套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2020年12月7日,全国检察机关贯彻实施民法典工作会议召开。据了解,最高人民检察院带头、地方各级检察院跟进,组织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培训,相关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也已经完成,为民法典正式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检察机关受理民事申诉案件持续上升,2019年受理14.2万件,同比上升23.9%。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宇表示,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尤其要把民法典蕴含的人民至上理念和国家治理理念落实到检察司法实践中,当好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执法是把纸面上的法律变为现实生活中活的法律的关键环节。“民法典对政府依法行政和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新要求。”浙江道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职工黄美媚指出,一方面,应当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另一方面,政府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必须清楚自身行为和活动界限,保障民法典规定的民事权利得以实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的刘俊臣强调,要高度关注民法典实施情况,及时总结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成功实践,不断充实、丰富、完善我国民法理论,为民法典的实施提供重要理论支撑。“贯彻、实施好民法典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看来,只要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法典的良好实施效果就是可以期许的,民法典就能够真正成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从编纂到实施,民法典一步步向我们走来,融入我们的生活。民法典既是保障经济社会繁荣稳定的基石,又是保护个人利益的屏障,为增进百姓福祉绘就了美好蓝图。要防止民法典“在制定时被高高举起,在实施时又被轻轻放下”,还需要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切实推动民法典的实施,使民法典规定的各项制度能够真正落地生根,使民法典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刻在每个人的心中,内化为我们的自觉行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使美好蓝图变为现实。